多年之后,生态伙伴终将记得2017年的长沙,不是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也不是传承千年的岳麓书院。在此地,华为发布《云生态长沙宣言》,基本明确了其公有云战略,更明确了生态是公有云战略的根基。由此,生态伙伴打开了另一扇市场。
公有云战略呼之已出
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期间,三项关键信息颇受关注:华为已成立公有云Cloud BU;首次将“生态”升级为战略层面;在公有云市场,华为将坚持一贯的边界。
据轮值CEO徐直军透露:2017年,华为已成立专门面向公有云市场的Cloud BU,并增加投入2000人。在基础设施方面,华为公有云平台已在全国建立五大区域中心,30+个城市节点,实现高速网络互联,提供10大类、54款服务。
同时,华为将聚焦重点行业,发展应用开发、应用迁移、云服务销售等三类合作伙伴,并向合作伙伴开放华为“独有”的软件开发能力、原生应用开发、视频/通信能力等。此外,2017年,华为还将发展10~20家同舟共济型合作伙伴。
生态是云平台的基础
分析以上关键信息,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华为公有云Cloud BU相对独立,与传统华为组织架构略有不同。就职责而言,其将承担公有云产品线的研发、运维、运营等职责。在后端其负责拉通、引导网络、IT、视频通信等各产品线的研发资源,在前端与企业BG、运营商BU对接,共同进行市场营销。
其次,华为明确提出,即使在公有云市场,也将坚持一贯的边界,即继续聚焦ICT基础设施。同时,2017年,华为首次将“生态”上升为战略,形成“平台+生态”双轮驱动。此前一直强调的“聚焦”和“被集成”,将与“平台+生态”一脉相承。
第三,为聚合更多生态伙伴,华为率先表达合作意愿,将 “独有”的能力向生态伙伴开放。其实,不管是华为的软件研发能力,还是其对“云、管、端”协同的理解,都是华为较其他公有云平台的众不同之处。华为将看家本领对外开放,既增加了伙伴与华为平台的黏性,也促进了伙伴快速形成云服务能力。2017年,华为将继续保持高强度技术投入,打造开放、弹性、灵活、安全的云平台。
伙伴转型,但不设定方向
当然,华为云生态战略已经确定,但仍将面临极大挑战。根据预测,2017~2021年,中国IT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左右,而目前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年均增长率在35%~40%。看似超出市场均值的华丽数字,但背后也隐含着另一层含义:虽然华为现在活的很好,但不做云,未来的市场增长速度将可能放缓。
此应为华为提出公有云战略的背景,而建立生态环境则是必然的实施路径。对此,华为提出:不限定、不强制传统渠道向云生态的转型方向。以传统分销或集成渠道为例,其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能力、不同意愿,在云生态环境中扮演,应用迁移合作伙伴、基础架构运维服务合作伙伴,甚至售前咨询服务合作伙伴。而顶级方案商或ISV即可以继续成为应用开发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云平台的运营服务商。甚至其既可以是华为的伙伴,也可以是华为的甲方用户。
当然,较为特殊的是,2017年,华为将发展10~20家同舟共济型合作伙伴。此可以对比其他云渠道模式中的“使命级”合作伙伴。同舟共济型合作伙伴将视基于华为云的应用开发、应用迁移为核心业务,而华为也将在市场拓展、商务支持、联合研发等方面予以战略级支持。
由此可见,华为公有云生态战略是基于对合作伙伴价值的重新认识。任何低估合作伙伴能力的行为,任何依旧视生态伙伴为渠道的行为,都是对华为自身发展的不负任。从渠道到生态;从产品到平台;从建设IT系统,到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生态”已经与“平台”同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而生态伙伴更将成为华为业务的基础动力。
《云生态长沙宣言》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云化转型,加快云生态发展,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我们在长沙共同发表如下宣言:
我们将致力于构建哥斯达黎加式的生态体系,全力推动中国行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将共同搭建开放、弹性、灵活、安全的平台,凝聚面向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共同体,共同实现客户最终的商业成功;
我们将基于华为云平台,加强解决方案与增值服务的合作,更好地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
我们将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行业云化的难度和成本;
我们将以合作共享为理念,共同做大蛋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