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文前,又想起华为经常自我调侃的一句话:“华为不是技术有限公司,而是能力有限公司”。
言归正传。其实,自2016年初,华为成立智慧城市业务部后,其足足思考了三个月。摆在该部门面前有三种模式可选:其一,华为身先士卒,担当“总集成”角色,但这似乎与其一直坚持的“被集成”定位,有所背离,也不利于合作伙伴能力的施展;其二,采取与拓展电信、金融等行业市场相同的策略,但华为的技术专家,却一时也很难与城市管理专家找到“共同语言”。
华为“悟道”第三模式
最终,华为选择以第三模式拓展智慧城市市场,即生态模式。而对此,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的解释说:华为对智慧城市生态圈的理解,并非一夜之间的“悟道”。在与伙伴的合作中,华为逐渐梳理、摸索、磨合,并最终形成现有的业务模式。
所谓智慧城市生态模式,即可聚合生态伙伴能力,华为通过开放SDK或API接口,通过ICT基础设施平台聚合生态伙伴能力,共同服务智慧城市市场。而依据此模式,华为的一系列布局陆续展开:发布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与首批21家生态圈伙伴签约;设置亿元基金支持联合解决方案开发,包含设置对前20家每家100万项目落地奖励基金。 但更重要的是,华为确定了自身业务边界——聚焦ICT基础设施平台。
第三模式优越性
应该说,华为智慧城市现有业务模式是由客户需求所决定。而在其推进的8个月中,生态模式的优势已经显现,具体可表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生态圈模式以业务需求为导向。2016年,华为参与了国内42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与62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众多已落地项目中,无不以应用需求为导向。
在甘肃敦煌,智慧城市上线运行一年中,敦煌游客数量同比增长32%;在深圳龙岗,依托华为警务云大数据平台,以及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力,龙岗区发案率下降29%。而在河南,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建成,全国第一个数据交互与视讯会议双驱动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全省地县市,以及乡镇的500多家医院。2016年,平台共在线会诊疑难病例近3万例,远程专科会诊超过12万例,每天会诊量达150例。期间,郑大一附院常见病患者下降10%,疑难危重病患者占比上升到58%。
其二,生态伙伴的进行业务拓展的同时,完成自我技术积累。2016年在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下,华为与生态圈合作伙伴联合发布24类、100余个创新解决方案。联合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整体销售占比中接近20%。
“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期间,华为又与9家生态伙伴发布联合解决方案。分别涉及:海绵城市雨洪管理、GIS云、城市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移动门户、能耗监测节能减排云、智慧政务云等领域,在平台层和应用层均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其三,联合市场营销。还是“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期间,华为分别与湖南永州、青岛高新区、广东江门、山西临汾和原平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后的项目落地建设中,生态伙伴的解决方案必然予以优先推荐。而随着此类联合市场营销活动,生态合作伙伴拓展了其市场覆盖,扩大了其解决方案的影响力。
持续成熟的生态圈
同时,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期间,广州奥格、华傲数据、太极云软、银江股份,4家企业与华为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至此,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伙伴已达26家成员。
最后说一句:华为的智慧在于其能清晰地看到自身能力的边界,也由此界定了业务的边界。至此华为已经建立了一个贴近用于应用的生态圈,生态圈正在形成合力,为以后的市场拓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