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家方案商,大可不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信手拈出一个业务名词,即可大致衡量其业务能力、思想境界。
共享交换的“土办法”
了解太极,即可盘问其对“共享交换”一词的理解。其实,近期“共享交换”一词频繁见诸媒体,尤其在国务院下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之后,更被智慧城市、政务云方案商所关注。
所谓共享交换,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通过数据交换和流通,实现业务的协同和增值。看似应归属技术名词,但其中又涉及复杂的政务信息化业务逻辑。应该说,关于“共享交换”,不会有哪家方案商比太极更有发言权。2000年前后即开始关注,2006年之后,太极就参与了相关项目建设。
肖益,太极智慧城市与云服务战略业务本部常务副总经理,全程参与了北京、广州、海南、天津等地政务云,以及共享交换建设的全过程。据肖益介绍,共享交换的早期业务雏形始于2006年,2006年~2008年之间,太极陆续参与建设了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所谓目录系统,即相当于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委办局首先各自标识出可用于交换的数据类型,并进行编目。同时,通过授权访问,可发现检索到其他部门开放资源所处位置。而交换系统,则解决了业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实时交换,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
当然,此时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委办局之间并不能直接访问对方业务系统,需建立“传达室”,即共享交换“前置机”,筛选过的数据放置于前置机,而前置机之间可实现数据交换。
应该说,“前置机”模式,即是太极基于当时的政务业务模式,提出的适应性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太极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支持之外,还在业务机制和政策层面献计献策,与政务部门一同实践形成了一些‘土办法’ 。例如,建议各委办局之间签订协议,建立‘供需对子’,进行双向数据交换。 同时,市级部门与区级部门也开始建立数据回馈机制。”肖益说。
技术为我所用
可以看出,早在十年前,太极即开始配合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探索数据共享交换的解决思路,并在技术、机制、标准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2011年1月1日上线开通的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系统为例,市民登录网站即可提交申请单,市交通委、公安交管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人保局等7个委办局的资格审核、公开摇号等关键功能均通过后台完成,这是第一次北京市多部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共享流转的实际应用案例。
而十年后再看此问题,因为云计算的出现,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对共享交换理解的不同,太极也提出了更为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如果说十年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还需要政策引导,现在大部分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必须以数据驱动为基础。”肖益说。
当然,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使原有解决方案架构革新成为必然。数据已在政务云平台中落地,资源数据共享交换将因此变得更为容易。而由此引出另一问题,是否云计算服务商更有能力为政务共享交换提供服务。对此,肖益认为,太极不怀疑云计算服务商的技术能力,但太极更熟悉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的规则,以及这些数据流通背后的价值。
政府各委办局间数据肯定不是为了共享而共享,数据共享必须推动协同监管、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其本质是服从政务服务业务。“因此,在云计算时代,不能只偏重于技术输送,而忽视了对业务需要的理解。也许公安部门的数据永远不能无条件开放给其他业务各部门,但太极的价值在于,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到底哪些数据需要共享,并清晰阐释出共享这些数据之后,究竟会产生哪些效益。”肖益说。
同时,数据交换服务化将成为趋势。在共享交换推进过程中,仍会有部门担心数据和服务边界不清晰。对此,太极认为,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历史数据、档案数据等非时效性数据,依然可按照此前“前置机”模式进行交换,但更多的数据交换应该实现服务化。也就是说,A部门提供给B部门的不再是数据,而是数据服务。即B部门向A部门提出业务请求,A部门则基于对自身数据的分析、处理,对B部门的相关问题进行回答。此模式下,数据不出门,可有效地解决数据和服务边界问题。
向电商学习业务模式、
由此,我们初步了解了太极对共享交换的理解,但共享交换不是目的,而以此为工具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目前,广东已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要学习电商服务模式,而天津也提出,要建设“淘宝”式的政务服务。在此模式下,政务云平台就如淘宝商城,各委办局就如商铺、委办局提供的服务如商品,而市民和企业就是用户。
当然,互联网式政务服务将会带来诸多变化。而太极将此分为三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数据沉淀。公众与政府之间所有活动行为、业务数据,按照标准模式将沉淀于政务云平台中。
第二阶段,服务建模与数据画像。基于对沉淀数据的分析,建立政务服务模型,这就如电商购物,用户选购电脑的同时,还可以推送耳机、鼠标等套餐服务。同样,公众在申请开办干洗店的同时,系统也会推荐配套政务服务,政务服务模型的建立可大大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基于对沉淀数据的分析,还可对公众进行画像,信用记录好的个人、企业业务可以优先办理,甚至可以先办理,后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审理过程因此前移。
第三阶段,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将为必然趋势,但目前所有政务服务最深到区级,街道办事处可以代收相关证明资料,但不能办理审批业务。因此,社会力量将会参与到政务服务中。此模式类似于菜鸟物流、滴滴打车的业务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延展政务服务。
太极式思维
在此三个阶段,太极均已提出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可执行的业务参与模式。而纵观近十年来太极对共享交换的理解,从技术上看,太极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十年前,太极在解决方案中集成了各类IT产品,如今在政务云平台中,太极还可以与云服务商合作,集成了各种云计算工具。但不管是哪个阶段,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太极的核心价值仍是对共享交换的深入理解,对政务服务业务流向的准确把握。
而在从业务模式看,虽然十年来始终在研究共享交换,但太极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到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再到创新业务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到政务服务中去。太极的角色定位确实发生了改变,而正是在角色的不断转变过程中,太极越来越深地融入了用户业务中,太极也因此实现了不断的自我增值。
太极的示范应用
2015年11月,位于六里桥西南角的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涉及40个部门的740项审批事项均可在此办理。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北京统一面向社会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的窗口,承担有关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的受理、办理、反馈等工作。
太极承担了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平台开发和数据中心建设。审批业务平台是支撑全市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受理、集中办理、集中发证,实现“一口进、一口出”的核心平台,它实现了北京市统一行政审批平台与全市具有审批职能的44个委办局的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全市16个区县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服务大厅的对接,完成全部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接入。
平台建设以智慧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实现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效能和服务质量提高为导向,按照市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县服务中心为纽带、街道社区大厅为依托的格局,满足办公集约化、行政管理规范化、公众服务优质化、运营监督信息化的要求,为北京政务服务中心成为全市服务公众的支撑平台和服务型政府形象的展示窗口提供了全面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同时,2015年10月,公司成功中标北京市市级政务云项目采购,获得未来三年北京市特许政务云服务的资格,并已于2016年1月1日建设完成。截止2016年11月,已有市人大、市委组织部、经信委、交通委、国资委、财政局、民政局、民防局、教委、交管局等32家市级单位的系统在太极政务云平台上运行或测试,系统运行稳定。政务云建设是政府内部大规模应用云服务的尝试,为全国政务云服务模式探索走出了第一步,将为政务云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