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业务模式创新背后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背后是机制创新。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我们很幸运地选择了软件行业,软件正在改变企业、改变社会。 |
“创新者,注定也是孤独者。当企业选择创新时,前面可能没有路,你必须克服孤独带来的心理挑战。可能很多创业者没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各位分享经验,但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机会,只有创新才能带来价值。”在2011东软解决方案论坛上,公司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如是说。不知道,创新是否曾给刘积仁带来心理上的孤独,但现在他正在享受创新带来的价值。
B2B2C模式创新
在欧债危机、全球金融疲软的背景下,2012年上半年,东软合同销售额实现40%的增长。“我并没有对这一数字感到吃惊,我们很幸运地选择了软件行业,软件正在改变企业、改变社会,软件就是服务。” 刘积仁说。
作为一家有着21年历史的国际化公司,全球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东软的神经。如果按照传统方案商B2B模式,东软也一样会面对客户采购预算消减、IT需求萎缩的冲击。但现在东软在变化,从2011年提出“熙康模式”,东软正在借助云计算技术,拓展它的B2B2C商业模型。
所谓B2B2C模式,即关注客户的客户。在医疗健康领域,东软看到的是1.6亿的高血压患者,9000万糖尿病患者,3亿以上的成年人超重人群;在教育领域,东软看到全国1.67亿12岁以下儿童的语音学习,7600万初高中学生的知识测评。
在新商业模式中,客户不再是东软的甲方,而是利益共同体。刘积仁说:“东软所有对研发的投入,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价值的提升,才能保持与东软稳定的合作。”
汽车电子是东软最古老的业务,在1991年公司成立时已经存在。目前,东软共有2000名工程师从事相关研发,提供的服务包括:位置服务、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车身控制、辅助驾驶等。按传统B2B模式,东软将软件系统销售给汽车制造厂商,汽车制造厂商为购买者提供5年免费使用权,之后收年费。而通过模式创新,东软提供三种服务模式,其一,尝试B2B2C模式,与汽车制造厂商联合运营,共同提供服务;其二、与中国电信运营商合作,面向后装车辆提供服务;其三,与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平台合作,通过东软车联网云平台,保险公司获得驾驶者的驾驶行为、行驶里程等数据,并依据此数据计算保费。
2012年5月,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也是在B2B2C模式上的探索。全社会都在关注如何减轻课业负担,其实通过云服务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通过“东软睿道”模式,在历次测试后,针对每名学生会积累形成“错题本”,后台题库也会针对知识弱点,推送个性化题目,以更低成本方式,实现“一对一”辅导,教师也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评估。
由此可见,B2B2C是近两年东软一直在力推的商业模式创新,“六朵祥云”(健康云、交通云、教育云、政务云、中小企业云和环保云)就是东软B2B2C模式的最佳实践。但业内一直存在一种声音,甚至是共识,习惯于B2B模式的公司,很难同时具有B2C基因,业内也鲜有成功案例。对此观点,东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表示部分认同,但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任何业务模式创新必须辅以组织架构调整,对B2B2C模式,东软会成立单独的组织或公司,例如,医疗领域的熙康,教育领域的睿道。子公司按照服务B2C的商业模式重新设立组织架构,重新配置人力资源,独立运作。”
模式创新背后技术创新
组织架构调整,使东软商业模式创新基因得以野蛮生长,而技术创新,也为模式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过去,一家优秀的方案商只需要理解客户业务流程,以解决方案推动客户业务发展。现在这一考核标准已经改变,方案商需更关注客户体验,当用户在生活中已放不下智能手机和Pad时,他一定希望将办公业务系统搬移到移动终端上来,这对传统IT基础架构形成了挑战。
2011年,东软成立熙康公司,“熙康模式”实际上就曾对东软研发体系和思路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建设和管理社区云平台;如何支持远端无维护腕表、健康益体机,实现软件的远程自动更新;如何面对海量客户群主动推送服务,并根据客户个性化行为,进行海量数据分析,定制服务。“在推出熙康模式前,东软对很多后台机制并不熟悉,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推动了熙康公司的成立,此后,教育云、车联网也应用了类似的技术,得以快速落地。”张霞说。
东软强调在云计算方面的创新,但国内顶级方案商也言必谈云计算。东软优势何在?对此,张霞的回答是:交付与感知能力。过去20年中,硬件基础平台集成、行业应用软件设计方面的能力使东软成为国内顶级方案商,同时,外包业务中,移动终端嵌入式软件、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也使东软在终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张霞说:“东软云计算整合了云和端两方面的优势,同时具备前端对数据的收集与感知能力,以及后端大数据处理能力。在熙康模式中,通过腕表、健康益体机收集血压、血糖、脉搏等生理信息;在车联网领域,利用传感器收集驾驶者行驶、生理信息,利用摄像头识别汽车号牌,检测违章。”
技术创新背后的机制创新
整合“云”和“端”是东软云计算创新的特点,而在机制和资源上,东软也予以保证。目前,东软分为公司和业务单元两级研发、创新体系,公司级研发体系关注产业发展共性问题,例如,UniEAP业务基础平台的研发;业务单元级研发平台,要基于公司级基础平台,进行客户应用进行投入。张霞说:“公司级研发资源的90%投向云计算,业务单元级研发资金50%投向云计算,另外50%投向将定制解决方案转化为资产解决方案,实现业务需求模块化。”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 官张霞:“东软创新的成功率不是太低,而是太高。未来东软将投入更多资源的前瞻性创新。 |
这是正向、自上而下的研发机制,同时,东软也在鼓励逆向、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2011年,东软注册“创新微博”,对员工碎片化的意见或思路,进行归纳整理,并最终实现产品化。“碎片性的想法不见得没有价值,公司鼓励各级经理,尽量收集员工的创新思路,并进行研发策划,公司对有价值的创意投入资源支持。”张霞说。
同时,张霞强调,创新最畏惧的不是其所伴生的风险,而是机会就在眼前,却没能力把握。实际上,东软曾经错过一轮移动互联网机遇。2000年,东软已成立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当时主要的业务是为中国移动搭建移动梦网基础平台,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是因为建设移动梦网基础平台每年均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使东软忽视了基础平台之上的应用。现在看来,当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SP公司,现在都已经非常成功。”张霞说:“当时,东软对商业模式的思考还有局限,东软希望任何投入都能快速见到回报,但SP的模式需要前期进行投入,进行利润分成。”
S P的模式对东软是种启发。开放平台的出现,使创新不再是企业行为,很多个人级的创新也能得到很好的受益。2012年9月,苹果商店应用数量突破70万,有90%的应用每个月都有用户下载。每个用户平均会下载使用超过10 0个应用。而2011年百度移动平台与开发者分成超过1.2亿元。建立基于开放平台的创新生态链正是东软下一步的构想,张霞说:“熙康、车联网就是标准的开放平台,腕表、健康益体机都支持第三方应用下载,虽然暂时还没有对外招募开发者,但一直鼓励体制内的员工进行开发。”
在商言商,企业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运营模式创新,都是为了增强盈利能力,摆脱与竞争对手无序竞争,从而使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但对于东软创新的变现能力,张霞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东软创新的成功率不是太低,而是太高。市场的普遍规律是,企业越具前瞻性的创新,成功率越低。而在我印象中,东软还没有创新失败的案例。这说明,东软过于关心客户2~3年的近期需求,在已经明朗的趋势下进行创新。”
张霞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创新失败的案例,“这正是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差距。未来东软将投入资源关注用户未来10年、20年的需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张霞说:“20年来,东软的研发队伍一直在扩大,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增加研发投入,对于前瞻性研究,东软正在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例如与北大合作对上下文感知的研究。目前,公司每年将20%的精力投向前瞻性研究,允许试错、允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