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笨,不会赚快钱,只会赚辛苦钱。”
“困难的时候,要坚持下去;顺利的时候,要抵御住诱惑。”
“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下一个产品。”
“BAT通过投资得到了一个合作伙伴,而这个行业的其他玩家就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得到了一棵树木,我们由此得到了一片森林。”
“只有把眼睛朝向客户,背后才会有投资商跟着。”
——这是我从对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的采访中随意摘录的几句话。寥寥数语,显露出这位中国云服务领先企业创始人的战略和个性。
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追求特立独行,企业也是一样。
公有云服务运营,虽然是一个新兴领域,但涉足其中的企业数量亦已众多,只有有个性的企业才能在这么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面对阿里、腾讯、华为、微软、亚马逊这样体量的竞争对手,UCloud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却能始终保持在市场前列。今年年中,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UCloud还完成了E轮融资,按计划走向资本市场。
能够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并取得亮眼的成绩,季昕华和UCloud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或是重要原因。
从服务游戏客户起家到全方位拓展
与绝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2012年成立的UCloud也是由一批技术牛人创立的。同期成立的公有云服务运营商为数众多,因为大家都看好公有云的发展前景。季昕华说,原来像UCloud一样的创业公司至少有100家,而如今专注于公有云的只剩下了UCloud一家。
那100多家公司,除了倒闭的,大多转投私有云或者SaaS领域,UCloud仍坚守在公有云的阵地。这或许与UCloud当年正确的客户选择有关。
与其它公有云服务商不同,UCloud最早的一批客户是游戏公司,因为公有云非常适合游戏对稳定性和高可扩展性的需要。早在2013年,UCloud就已经在支持很多游戏公司的运营。
如今的UCloud,早已经不再依赖游戏客户,实现了全方位拓展。在夯实游戏、电商、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行业客户的同时,不断拓展传统行业,服务金融、教育、医疗、制造、政府、军队等客户。
今年6月份,UCloud接受了中国移动投资公司的E轮战略投资,双方在资源、生态技术、产品和投资层面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瞄准企业级应用场景。作为纯内资的云计算厂商,UCloud自2015年以后就一直是国资背景作为股东,这对于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等项目获取上具有很大优势。
谈起为何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功时,季昕华称没有什么秘诀,最主要是因为运气好。不过,他也分享了一点心得:“困难的时候,要坚持下去;顺利的时候,要抵御住诱惑。”其实,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但要能做到的却很少。
国内唯一中立的云服务商
谈到核心竞争优势时,季昕华特别强调UCloud是国内“唯一的中立公有云公司”。与竞争对手不同,UCloud专注于提供基础云服务,即专注在IaaS和PaaS层,不会与用户形成竞争关系。
他表示说,UCloud的这种专注,使自己能够保持中立的角色,不会与自己的合作伙伴或客户竞争。而目前市场的其它公有云服务商,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面临与自己的客户竞争的问题,因为其自身的业务范围比较广。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生态建设方面。过去一两年里,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云市场巨头,开始投入巨资争夺企业级合作伙伴资源,尤其是投资了不少的传统行业方案商。
仅粗略统计,阿里投资的行业方案商包括:恒生(金融)、石基(零售)、卫宁(医疗)、中兴软创(电信)、润和等,而腾讯则投资了金证(证券)、长亮(银行)、东华(医疗)、北明(政府),以及永洪、明略、灵雀云等。
对于行业方案商这种背靠大树选边站的情况,季昕华认为对UCloud是一大利好,“阿里云投资卫宁只得到一棵树,而我们由此得到了一片森林,因为其他医疗行业方案商就只能选择与UCloud这样的中立公有云服务商合作了。”
UCloud全球布局。
围绕应用场景做产品开发
即使像 UCloud这样依然专注于公有云的公司也必须承认,仍然有很多国内客户尚不能够接受公有云,而更喜欢将IT部署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数据安全性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标准化服务无法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
国内客户所担心的安全性,除了黑客或者病毒的入侵、系统故障导致的无法访问或者数据丢失,也担心公有云服务运营商盗用自己的数据。在这方面,UCloud的“中立云服务商”角色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打消客户的顾虑。
对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季昕华表示,UCloud的理念是“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下一个产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需求,围绕应用场景来开发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强调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他认为,IT企业的研发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技术驱动型,第二种是竞争对手驱动型,第三种则是用户需求驱动型。UCloud是第三种,把“用户第一”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按照应用场景来开发产品的方式,很好地在定制化与标准化之间实现了平衡,满足了国内客户的独特需求。
季昕华说,UCloud这方面远远领先于主要的竞争对手。比如其2014年就推出了混合云产品,比阿里和腾讯更早;2016年初推出的PathX,则实现了全球网络性能的同步优化,使游戏运营商不必再按区域来建设服务器,而是统一的全球区服,避免合服现象的发生,从而大大提升玩家的体验;意识到大数据领域的痛点和需求,UCloud于2017年6月推出“安全屋”,实现了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让数据流通起来,产生更大价值。
中国公有云的第三波机会
Gartner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市场,公有云占整体IT市场的比例为5.06%,而中国仅为 1.15%。这也说明中国用户对于公有云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在美国,连中央情报局这样的部门早在2009年就上了AWS,但国内普通用户仍然担心公有云上的数据安全。
但好消息是,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Gartner的预测是,未来两年,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增速保持在35%左右,远高于全球的20%左右。尤其是中国IaaS市场的增长速度更快,未来两年都保持在43%,这个数字相当可观。
季昕华把中国公有云市场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个人上云,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公司上云,第三个阶段是传统企业和政府上云,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政府中的高度保密部门上云。
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换过程中。季昕华认为,2019年将是中国公有云的第三波浪潮。可以说是机会来了。
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他看到了很多迹象。比如,政府正在大力鼓励企业上云,各地都有相关政策出台;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也需要通过采用云服务来降低成本;传统的制造企业也表现出了对云的巨大需求,希望借此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等等。
无论在市场环境好还是不好的时候,UCloud都在有意识地选择客户,而不是所有用户都做。季昕华说,如果想要服务所有客户,那就所有客户都服务不好。UCloud将客户重点放在互联网公司、转型的传统企业,以及各地的政府部门。他希望UCloud能够通过专业的服务来打动他们,“赋能梦想者,进而推动世界的进步。”
专注于做企业AI的赋能者
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这样新技术正在成为IT市场的新兴热点,各家云服务企业争相进入。UCloud也不例外,今年推出了不少人工智能的服务。
不过,UCloud并不直接提供AI应用服务,只是做AI的赋能者。这也是UCloud的特立独行之处。季昕华说,这一做法符合UCloud的“中立云服务商”的定位,只提供底层服务,不涉足上层应用。
我们可以看到,UCloud推出的AI服务都是在为AI企业和用户提供AI能力,比如数据交换平台、数据训练平台、数据在线分析平台等等。在季昕华看来,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就要有足够多的数据、足够的计算能力,还要有好的算法。最常见的AI应用场景是:客户提供数据、AI企业提供分析算法,但客户却不愿意把数据交给AI企业,担心安全问题。于是,UCloud就为双方提供一个“安全屋”,数据只保存在UCloud上,AI企业并不能获得这些数据,只在UCloud平台上为客户提供服务,数据的流通分享也是基于UCloud平台的,从而消除用户的数据安全性担忧,也为AI企业提供了足够的计算能力。
显然,季昕华不是那个赶AI热潮赚快钱的人,而是做那个在后台默默“卖水”的人。“以我的能力和性格,UCloud赚不到快钱,只能是赚辛苦钱”。
在季昕华看来,很多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其实是在用补贴手段来获得短期的客户增长,对长期经营很不利。UCloud追求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像共享单车这样的所谓商业模式创新,UCloud并不追求短期的爆发式增长,希望能够走得长远。
当然,已经完成了E轮融资的UCloud也从来不缺钱。季昕华强调说,为用户创造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把眼睛朝向客户,背后才会有投资商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