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日前分享了Gartner针对基础设施发展趋势的一份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未来基础设施呈现两大发展趋势:韧性和敏捷性。
季新苏表示,顺应这两大发展趋势的企业会收获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在面对基础设施转型时也需拿出足够的勇气。他同时就企业如何实现自身基础设施的韧性和敏捷性给出了深入解读。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
两大趋势影响未来基础设施建设
疫情正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远程办公模式。据季新苏介绍,2015年时的远程办公比率不是很高,中国只有约50%的企业具有远程办公计划;2019年,欧美、亚太地区的企业仍喜欢在“总部办公室”办公;而到了2021年,倾向于仅在总部办公室办公的企业占比缩至14%。
Gartner认为,对于企业来讲,如何打造一个对于未来灵活办公有利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涉及到一个“随处运营”的概念。
季新苏表示,从整个基础设施发展角度,Gartner看到的未来趋势主要包括两个:首先,需要越来越高的可靠性、容错性,也即韧性其次,需要越来越快的敏捷交付。此外,季新苏表示,企业需要制定更成熟的IT制度,从而达到目的。
如何实现基础设施的容错性?
对于企业而言,新冠疫情带来很大转变,这个转变也让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灾备究竟是什么?
在Gartner看来,灾备可分为三个范围:一是源自IT自身,即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从系统恢复角度出发,保障企业进行系统信息的灾备恢复;二是从第一阶段扩大外延。如为确保业务连续性而进行容灾设计;三是疫情带来了整个组织的容错性需求。
季新苏表示,从基础设施层面而言,提高可靠性需打造四种能力:标准化、虚拟化、自动化、指标化。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企业仅仅实现虚拟化是不够的。比如标准化和虚拟化是实现自动化的前提,而自动化则是实现信息系统容错性的关键能力。
他进一步表示,对于企业而言,实现虚拟化后遇到的一大挑战是:传统架构与未来基于云原生的架构并不一样。由于传统架构的基础设施旨在实现高可靠性;而未来架构则是底座基于云,上层为灾备方案,真正的可靠性来自于应用自身的容错性。
应该看到,云上应用具有容错性,因为其核心源自“云化”和“自动化”,是源自对应用架构与云的匹配,因此可靠性也会大幅提升。
“企业可以拥抱多云,相当于某一个应用部署在多个云上,用云的能力进行容错,包括采取负载均衡的方式或进行冗余容错机制,来保证整体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或能力的可靠性。”季新苏说。
如何实现基础设施的敏捷性?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构建基础设施的敏捷性?
在Gartner看来,未来基础设施的逻辑是软件定义的,其交付的是一个平台,而非硬件或系统软件,其区别于原来通过标准化的软硬件和流程化的操作进行构建的方式。比如原来构建一部计算机,第一步是分配算力,第二步是分配存储,第三步是分配网络;而现代的工具更倾向于部署模板化,会对目标环境进行模板化配置,系统便可自动匹配。
季新苏表示,将传统流程化的基础设施配置变为自动匹配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能力跃迁,也大幅提升了敏捷性。
Gartner去年曾引入一个新概念——“可组合基础设施”。在Gartner看来,可组合的能力具有三大好处:提高效率、灵活度、敏捷性,这其实也是云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而无论是私有化部署还是公有云,用复杂但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将庞大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能在其中实现高溢价,这便是背后敏捷的逻辑。
季新苏表示,整体而言,实现基础设施敏捷需要四项关键能力支撑:高级分析能力、自动化能力、持续交付能力、“云”能力。
“这四项能力需要整合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实现基础设施的敏捷化。这其实是一个新的环境,既有容错性,又有敏捷性。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未来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有些企业可能已经开始,也有些或许还在路上。其确实能够带来巨大价值,但也需企业拿出足够的勇气面对转型。”最后,季新苏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