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云应用的推进,云市场的生态角色变得越来越细分。其中,一类叫做云管理服务提供商(Cloud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以下简称云MSP)的企业逐渐浮现出水面。2017年3月,Gartner发布了公有云基础架构管理服务提供商(Public Cloud Infrastructure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s)的魔力象限图,引起广泛关注。年中,正在大力进军云服务业务的神州数码集团又表示要成为国内领先的云MSP。
与此同时,各大公有云服务商,包括AWS、Azure、甲骨文和阿里云等也都在发展MSP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在未来的几年内,云MSP将更多地承担起连接公有云服务商与企业用户的作用,并且有望成为企业级公有云市场上最重要的生态角色。
Gartner公有云基础架构管理服务提供商魔力象限图
什么是云MSP
其实,MSP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在企业IT市场上,这个词至少有20年以上的历史。只不过,在国内较少被提及。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企业喜欢自己建设、自己管理IT系统。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托管服务早就被广泛接受,提供这类服务的商家就被叫做managed hosting provider服务托管。这个业务模式在欧美尤其盛行,很多大型服务提供商都在扮演服务托管的角色,为企业提供IT系统代运维或者代管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
如今的云MSP的概念已经有所不同。托管服务只是云MSP的职能之一,其他职能还包括为企业提供与公有云相关的咨询、规划、改造、迁移和管理服务。
Gartner研究总监季新苏介绍了Gartner对于云MSP的定义。云MSP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有云管理平台,便于用户进行资源管理;二是能够提供托管服务,要求有相应的运维专家支持;三是能够提供专业服务,即向公有云迁移的咨询和实施服务。而要进入Gartner的魔力象限,云MSP还需要至少在两个或以上区域提供服务,并且至少支持两个以上的主流公有云服务商(AWS、Azure、Google Cloud)。
显然,Gartner对于云MSP的关注是侧重于公有云基础架构方面的。而考虑到云市场的现状,尤其是国内客户更多地是采用混合云解决方案,因此国内的云MSP几乎都在提供混合云服务的,并且往应用层发展,但应用软件开发并不能算作云MSP的职能。
为什么需要云MSP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云MSP是介于公有云服务商和企业用户之间的一种生态角色,很类似于传统IT当中的渠道商或系统集成商。
曾经,公有云在诞生的那一天,就号称要致力于渠道的扁平化,让用户像用水用电那样方便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水龙头或插上插头就行。但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是完全做不到的,企业级应用的复杂性,注定了需要有其他生态角色提供服务;而公有云服务商也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领域,不可能什么都亲历亲为。
于是,云MSP就应运而生了。
Gartner对于企业用户的IT需求有深入的研究。季新苏解释了甲方(用户)为什么需要云MSP。公有云日益普及是大背景,而相比传统IT专注硬件管理、按技术驱动的方式,云的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服务商来提供支持。同时,每个用户使用云的方式和逻辑是不一样的,云服务商只能专注于把同质化的计算、存储、网络产品做好,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云MSP这样的“中间商”就十分必要。
头条科技创始人张群英一直在关注MSP这个群体的发展。她认为,云环境的复杂是MSP出现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跨云——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甚至于多家公有云的同时使用,而云MSP是对用户上云旅程的全程参与。
云MSP需要哪些能力
张群英认为,咨询是云MSP最重要的能力,而行业将是云MSP的竞争焦点。
从Gartner的魔力象限图来看,以咨询能力见长的埃森哲被认为最具发展潜力。企业是否应该上云、哪些应用上云、上哪个云、怎么上云……,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咨询服务来得到解答。当然,在国内市场上,企业为咨询付费的意愿还比较低,因此云MSP还是要通过实施等其他服务获得收益。
而作为云生态中最贴近用户的角色,云MSP必须要懂用户的业务。在张群英看来,云MSP懂行业比懂技术更为重要。
很多云MSP不希望更多地从事定制化开发业务,而是希望通过平台实现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而带来规模效应。但张群英认为,行业定制化开发是云MSP必须要做的事情。在她看来,云服务本身是标准化的,要落地应用就必须要与用户的业务相结合,必然是定制的。她建议云MSP走行业化发展的路径,既做到了定制化,也能够实现行业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获得足够的规模效应。
神州数码正在致力于云MSP业务,并刚刚收购了从事类似业务的云原生创业公司上海云角。神州数码助理总裁李京认为,云MSP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要有云管理平台,通过工具实现自动运维,带来持续的收入,而不是做项目型的云集成。上海云角的云舶平台已经实现了两级账号管理,可以支持合作伙伴通过这个平台开展云业务。再加上神州数码的客户IT运维服务能力,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很好的云管理平台。
其次是与各家云服务商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神州数码是阿里云的钻石合作伙伴、Azure的金牌合作伙伴、AWS的高级咨询合作伙伴、Oracle第一家认证授权云MSP,也是百度云、华为云、腾讯云、青云、IBM云、UCloud的合作伙伴。
另外就是需要具备很好的客户拓展能力。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让更多的客户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云MSP能够带来什么
李京介绍说,国外的云MSP产业已经比较成熟了,财富五百强大多数是通过MSP获得云服务的,而不是直接从公有云服务商处采购。
云MSP的价值是随着云应用的普及而得到认可的。公有云最初的用户是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和企业的开发测试应用。这些用户大多对技术比较熟悉,对应用的稳定性要求不高。随着企业的核心应用逐步上云,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需要云MSP来提供运维服务。同时,云MSP还要为用户带来跨平台管理、优化配置资源、优化成本等价值。
李京说,目前国内的云生态大多是围绕着各个云服务商的,其生存依赖于单个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真正的云MSP应该是独立生存的,与多家云服务商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而不依赖于某一家。
李京表示,神州数码的目标是三年内成为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云MSP,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Gartner魔力象限的云MSP。相比神州数码的传统业务,云业务具有毛利高的特点,延续性强,客户续约率高,能够带动神州数码业务转型的落地。
公有云服务商的MSP计划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包括AWS、Azure、Google Cloud、甲骨文、IBM等多有相应的云MSP合作伙伴计划。相比而言,国内公有云服务商,比如阿里云、腾讯云、青云等则没有专门针对MSP的计划,但也有相关联的角色,比如华为云的服务类合作伙伴,就是要提供上云评估与迁移、云运营与开发等服务。
在AWS的合作伙伴计划中,MSP属于咨询类合作伙伴(另一类是技术类合作伙伴)。要成为AWS的MSP,必须是高级或优先级的咨询合作伙伴,并提供至少三份的客户参考,还要通过一系列的考察验证。在中国内地,AWS有冠闵和云络两家云MSP,总部都位于上海。其中冠闵刚刚升级成为AWS最高级别的优先级咨询合作伙伴。
微软Azure的合作伙伴认证计划叫做CSP(云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但MSP被当作CSP中的重要业务方向。微软还专门为MSP出版了一本指导手册。在微软看来,云导致企业IT开发和运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云MSP来提供服务。按照微软的定义,MSP是为企业提供咨询、迁移、运维管理全过程服务的。
甲骨文有专门的云MSP计划,中文名为云托管服务提供商。要成为甲骨文的云MSP,合作伙伴证明其在管理客户的云基础架构和最终用户系统方面的能力,并提供云咨询、服务迁移、开发运营、配置和编排、监控、全天候监控、事件和变更管理以及云优化等各种服务。通过认证后,甲骨文云MSP可以为客户购买甲骨文云平台产品,并与自己的服务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此外,其他一些企业级IT厂商也有类似的合作伙伴计划。比如思科的云MSP计划,面向当前的多云环境,致力于将私有云、公有云、开放云和混合云相互连接。IBM则有一个针对管理服务与云服务提供商的计划,支持传统服务商向云服务模式转型。
哪些企业会变成云MSP
云MSP是最近一两年才被大家重视的,但类似角色的企业实际上早就出现了。目前,云MSP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在参与角逐。
对于哪些类型的企业会变成云MSP,季新苏和张群英都看好云创新企业和传统集成商这两类。前者是为云而生的,对公有云非常了解;后者则懂行业,了解客户的需求。这两者正在互相学习,实现两方面能力的融合。
此外,原来从事数据中心外包服务的公司,也适合转型成为云MSP。张群英介绍说,Rackspace就是典型的代表。Rackspace是OpenStack的创始成员之一,一直为企业提供云托管服务,是公有云服务商的竞争对手。但从2015年开始,Rackspace转变了策略,转而与AWS、Azure和Google云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一家典型的云MSP,并且在Gartner的云MSP魔力象限中位列领导者。
就国内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类云MSP。第一类是传统方案商,典型代表是太极和神州信息,他们从客户需求入手。第二类是新兴云公司,比如FIT2CLOUD和云角,以技术见长。第三类则是传统分销商,比如神州数码和佳杰科技。这类公司拥有良好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品牌影响力和资金实力也是其优势。相比项目型的云集成商,云MSP需要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因此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分销商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目前,上述三类公司还难分伯仲,而且出现了通过资本手段进行整合的趋势,比如神州数码对云角的收购。无论哪类公司最终胜出,云MSP的未来发展前景都值得期待。张群英认为,未来几年,国内至少会出现三个年收入达到10亿元的云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