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水金融产品后,蚂蚁金服于今年3月宣布将聚焦科技输出,而不再进行金融产品生产。随后,腾讯和京东金融都在不同场合声明了相同的业务方向。
互联网金融公司在金融产品生产上的后撤是明智的。不看政策性因素,单从业务模式的战略维度出发,深入金融产品的尝试,已让如蚂蚁金服这样的互金公司带上了明显的行业侵略性——一个在“消灭”旧零售后,本已弱化的属性。这种变化,甚至对阿里巴巴开放的平台级、生态级业务形象都会是一种损害。
科技公司Cloudera首席技术官Amr Awadallah在另一主题的采访中就提到了类似的担心:围绕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等内容,行业用户对云服务提供商一直心存顾忌——当获得这些未来的行业核心能力时,谁也不能保证这些服务商会否孵化出一家保险公司,或者一家其他的什么公司。
现在的蚂蚁金服和腾讯、京东金融等友商们又回到了同一片战场。这些滥觞于互联网金融的企业,都已将科技输出视作业务核心——当然,世界上或许因此少了一家潜在的保险公司巨头。
蚂蚁不会变大象
就像在公有云领域一样,这个市场除了互联网公司,另一个主角仍是IT企业,以及同样有意输出行业经验和能力的银行家们。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抓住金融业科技创新这一市场契机。
2015年10月,当蚂蚁金服正式向金融机构开放涵盖云计算能力和技术组件的金融云时,时任蚂蚁金服总裁的井贤栋就曾表示,“蚂蚁不会变大象”。
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重拾对传统行业秩序的尊重,变得像个温和的右派。而“大象们”此时却已经成了一个温和的左派,努力想要改变点什么。事实上,它们早已开始开班授课,课程的名称就叫“如何变成一只大象”。
2017年3月,“兴业数金”新发布的金融云品牌“数金云”选择了IBM作为合作伙伴,并依托后者进行从基础设施到解决方案的服务升级。
兴业数金的数金云脱胎于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科技输出业务。该平台自2007年推出中小银行信息系统托管运维服务开始,已累计为超过300家合作银行提供信息化服务,成为国内最大的银行信息系统云服务平台。
6月底,招银云创在杭州发布国内首个基于IBM System i的金融行业云,目标锁定省级农商行等金融行业用户,特别是帮助部署IBM System i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上云。招银云创是招商银行旗下的科技公司,同数金云一样,有志于向金融行业进行科技输出。
有趣的是,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公司,将发布会选在了杭州——阿里巴巴的“老家”。这似乎已经成为阿里系友商们的不二之选——尽管当地司机说,作为会议承办地,杭州的火爆是在G20峰会之后。
不过,无论如何,这还不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甚至连布局也只是刚刚开始。招银云创(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韬,就将目前的发展期定位于市场上升期。虽然很多金融或泛金融机构已经把一些应用放在云端,但更大范围的迁移显然还需要时间。
以传统优势孕育金融云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是传统银行业的科技输出,金融业务的独特性都在现阶段定义了各自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禀赋和资源优势。参与者也都在试图利用“传统优势”锁定方位,继而扩大业务边界。
招商银行系的金融机构基于零售的生态建设,涉及了银行、基金、证券、交易租赁和征信等板块。这些一线商业实践在科技方面的成功,为招银云创提供了相较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的独特性。
韩韬在发布会中表示,未来希望与包括IBM在内的合作伙伴,以及如东莞农商行这类银行客户,共同打造一个金融业的生态圈。
“这是我们的发展策略,通过生态圈协作创造更大的价值。”他说。
这一目标的设定有它的合理性。如果亚马逊能基于对内部需求的敏感性创造出AWS,并催生云计算产业,为什么“招银云创们”不能在行业市场中复制这一成功模式呢?这本是它们的“地盘”,再没有人比它们更懂银行和银行的客户。
招银云创希望IBM能加速自己金融云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以期将自身的金融业务经验提炼为产品并输出。
在合作的另一端,行业云在IBM完整云策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面对数据敏感型客户时,IBM显然希望通过与行业云服务商的合作,充分发挥其在这一领域内的优势。
招银云创目前为中国金融客户提供了一系列的行业解决方案,包括基于IBM System i系列的云化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这是唯一的。
此外,一些新品,如行业风险控制模型也已进入客户沟通环节。这些产品最终都将成为商业银行一站式IT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
招银云创与IBM合作搭建的容灾服务环境架构,基于System i,这和招行在上海数据中心搭建容灾架构方式相类似,可以说基本是复制了其自身的业务实践——这是招商银行独特的优势,他们是国内银行业应用System i规模最大的客户。
程剑豪是招银云创(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说,从建设进度看,目前招银云创已可以支撑“多家System i用户”将容灾环境部署到位。“即便同时有几家客户有突发性的性能需求增长,也能够快速实现扩容。”
东莞农商行是国内规模第一的地市级农商行。他们和招商银行一样,使用System i作为业务主机。
“中等规模银行的痛点在于业务规模与技术力量的落差。”该行科技部副总经理陆成新认为,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借助龙头银行的科技输出,十分有必要。此次与招银云创计划合作的第一步,就是使用后者提供的异地容灾服务。
陆成新说,公司就业务上云的成本分析已经完成,“但这不是第一位的问题”,他说,作为银行客户,他更关心如何加快适应上云后的业务管理,以及相关工作如何完全符合监管要求。
AI是最终的归宿
多家金融云平台的出现,对于发展中的金融云市场整体而言是一大利好——市场需要参与者的推动。IBM自然也因为自己成为不二之选而乐见其成——这是其与互联网公司在行业领域竞争中举足轻重的节点。
金融行业是IBM最大的客户群,这不只是在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也是如此。这一客户背景为IBM提供了成熟的行业经验。
这就派生出了一些特定的优势,李永辉说,中国金融行业在向海外发展时,将可以利用IBM的这些行业经验。“这将有助于解决前者在业务国际化中,尤其是在科技领域遇到的合规性问题。”李永辉是IBM大中华区认知系统及服务器解决方案部首席技术官。
“希望我们后续能进一步加强在行业与科技维度上的跨界创新。”他说。
这种所谓的跨界创新,最终的归宿,至少在目前看来,绕不过AI。
对于AI产品的应用,行业用户早已在观望中期待,间或稍有试水。李永辉从IBM的主流银行业客户身上拿到了一些反馈:
“很多客户都意识到,认知、AI这些技术未来将对其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目前并不完全确认哪个模型、哪些工具更适合他们。”李永辉说。
行业内的困难不止于此。AI的勃兴将不再依赖单个科技公司的努力、或者某个解决方案来实现。优秀的平台、用户的数据、经验和流程的紧密结合,以及充分的“训练”将成为核心。
韩韬没有给出招银云创AI金融产品的路线图,不过他说公司未来AI产品的定位已十分明晰:势必是基于金融实践的AI服务产品——招银云创会将它们作为一种成熟业务能力向同业输出。当然,这一探索的合作方仍是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