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伙伴 > 杂志 > 2015年3月

往期查询

免费订阅

2015年03月

在线阅读
文件下载

外企怨妇

2015-5-14 15:40 浏览次数:1638

外企,

近两年,外企在中国经常扮演着“怨妇”的角色,抱怨市场对其命运的不公。而倒退15年,外企不是“怨妇”,而是“贵妇”。你要是在外企工作,就会被贴上“高能力”、“高待遇”等一系列令人羡慕的标签。也正因此,当时的外企聚集了一批国内最高素质的IT人才;也正因此,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开法拉利的外企将开夏利的本土企业甩掉了好几条街。

富则不思进取

但近两年,曾经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外企正在被边缘化,心态上的落差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怨妇”。看着每个季度都在下跌的业绩数字,总是在
诅咒谁制造出“自主可控”、“国产化”、“去IOE”等一系列名词。当然,这一祥林嫂式的表现,并没有给他们增加多少同情。

实际上,I T 市场政策化绝对是个谬论。在我看来,外企处境今不如昔,不是因为政策导向,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其自身。

穷则思变,富则不思进取。15年前,外企的销售们拿着高薪打电话,10年前他们依旧在打电话。当时他们确实有这样的资本,分配给北京市场就几亿的货
源,但他们的手机里有几百家渠道,根本就是狼多肉少,实力强的商家张口就要一两千万,草根渠道也最少吃进一两百万。

后来,业绩压力逐年加大,市场秩序开始混乱。压货折扣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只要你还能抗得住。这样一来,阻断了草根渠道们的上升空间,市场中一批虽然很有潜力,但资金实力不强的渠道商逐渐被淘汰,本土IT企业也正是在此时趁虚而入,收编了不少此类渠道。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正常的市场规律,但此时的外企以精英团队服务于精英渠道,如果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变革,保持市场领导地位应该并非难事。而老外企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或说意识到了,也没有拿出有效地改革举措。虽然也提出了类似“HighTouch”这样的口号,但收效甚微。因此,渠道们开始抱怨(尤其在商业市场),“只有在批价格的时候才能见到他们的人,平时想要请他们进行售前支持,一起拜访客户,几乎不可能。”

而在此时,本土企业真正显示出本土优势,本土化的价格、本土化的服务、本土化的亲民政策,加之之前收编的极具潜力的合作伙伴,本土企业的生意,这两年真正是蒸蒸日上。

害人的“全球统一”

探讨老外企业在国内节节败退的根源,不外乎三个:一是忽视中国用户需求;二是“全球统一”惹的祸;三是打工心态。


首先,从传统看,外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是靠品牌,强大的品牌拉力换取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当然,其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也不容置疑。但有一点需要指出,领先的技术并不一定等同于优秀的产品,而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使用户对产品总有着特殊的需求。在此方面,本土企业恰恰反应速度相当迅速,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功能,正好迎合了用户的喜好,例如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甚至应用交付产品。可以说,今天的市场是:外企在撒钱炒概念,本土企业在闷头做产品。


其次,害人的“全球统一政策”。笔者经常会参加某些品牌的全球渠道峰会,峰会中对全球的数千家合作伙伴灌输全球统一的渠道政策。但问题还是中
国市场的特殊性,国内有华为、中兴,甚至还有深信服,也许你在北美排第一,欧洲排前三,在中国市场可能连前十都进不去。排名第一的市场,和前排第十的市场怎么可能使用一样的渠道政策。你要求金牌合作伙伴必须有三名认证工程师,但在国内有几家渠道商愿意为一个“小品牌”投入如此多的资源?你要求合作伙伴使用全球统一的项目报备系统,但对中国渠道来说,这个系统真的很难用。其结果只能是合作伙伴数量少得可怜,市场覆盖低得可怜。


第三,外企的中国员工至今还存在明显的打工心态。总部的问题不是看不到,但敢改革、敢折腾的中国区老大太少。其实很好理解,本土公司也一样,你能允许太原办事处成为独立的王国吗?你能允许全国统一的政策在太原办事处就被顶着不执行,另行一套吗?一样的道理,美国总部看中国市场,就像北京总部看太原市场一样,你不过占我5%的业绩,瞎折腾什么?


当然,大部分外企的中国管理团队是不会承认以上三点原因(或者说他们看到了问题也无可奈何),但他们又必须为难看的销售数字做出解释。因此,
“自主可控”、“国产化”、“去I OE”等一系列名词,成为他们经常给总部高管们讲的故事,我总不能说你的政策在中国市场就是狗屁不通。

外企能否穿唐装

但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外企在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存在,善加利用,外企的第二春也并不遥远。
 

一位外企高管就曾有这样的反思:“20年前是本土企业向我们学习渠道管理、企业运营、员工激励,现在是时候我们应该放下高大上的姿态,打破官僚式的条条框框,向本土企业学习如何本土服务、本土营销。”
 

一般来讲,外企应对危机,首先想到的是裁员,虽然裁员当季度要付出高额的补偿费,但下季度财务的报表立马会变得好看得不得了,纳斯达克的股价
也会应声而涨。但个人认为,裁员毕竟是饮鸩止渴、杀鸡取卵。本来,老外企业与本土企业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本土化产品研发、本土化市场铺盖、本土化服务。裁员就意味着收缩战线,谁来做技术支持,谁去跟用户沟通?
 

当然,从短期看,裁员也许并非坏事,厂商向后退,但市场还在,这就意味着渠道商将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渠道商的地位将从代理商,提升为代言人。对于中低端产品海量产品,这种模式尚可,渠道商自己控盘市场,自己掌控价格,用户对服务也不会提出太高要求。
 

而对于高端行业市场,外企改革也许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高端市场绝对不可能完全交给渠道来做,因为渠道从来都是收庄稼的长工,不是种庄稼的
农民。对于开拓用户这件事,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这必须由厂商自己的人完成。

综合各方面声音,外企真正走出困境,首先要有一位敢折腾的中国区老大,拿出一套不同于其他市场的改革思路。正如某高管所说:“我希望我的员工,拿着本土企业一样的工资,干着本土企业一样的工作。”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不同意这种论调,甚至说真是隔岸观火,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老外企业之后必须变攫取模式为投入模式,才能重新赢回中国市场。
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研发,培养一支如本土企业一样,月薪1万元,但敢打敢拼的销售团队,培养一群先上车后买票的,能提供本地化服务的合作伙伴团队,这才是外企的出路所在,至少我这么认为。
 

可喜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敢折腾的外企中国区高管,他们为中国市场赢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全球下发的统一渠道政策后边经常会出现一行小字——“中国区市场除外”。就是这一行小字,也许就能换回几十个M的销售业绩。

 

关联的方案商 神州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关联的厂商 HP

您可能感兴趣的

网友评论



请先登录

关于我们 |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服务的客户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北京金誉在线伙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 15026202号-1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