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戈 2017-9-18 20:20 浏览次数:10906
如果没有解放号;如果不面临数万软件工程师的工程能力转型;如果不是基于公有云的生态模式变化,中软国际会与华为持续合作,但未必下决心签约同舟共济合作伙伴。
确实没有如果
确实没有如果。两月之前,中软国际签约成为华为云首家同舟共济合作伙伴。而回溯此次签约的背景,2016年,中软国际营销收入超过67亿元,2017年即将突破百亿,但再以后如何发展?公司将何种模式支撑,突破300亿元规模?
还有近在眼前的决策。此前,软件工程能力,今后将以什么方式表达;此前,行业解决方案能力,今后要以何种方式体现;此前,基于线上的解放号模式,今后要以什么方式释放。而以上三方面,正构成了中软国际的核心业务板块,也是其战略签约的思考核心。
释放软件工程能力
当然,分析中软国际的战略决心,可细分来看。此次签约的主要立基点为华为公有云业务,即华为云。尤其细分于软件开发云,中软国际有其特殊地位。工信部“2016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华为位列第一,中软国际第18名,合作即始于此方面。
其实,在软件服务领域,俗称软件外包,两家公司合作始于十年前。也得益于此,期间中软国际软件工程能力大幅提升,代码错误率降低至0.03%以下,且在项目管理、在线IDE、配置管理、流水线、代码检查、编译构建、测试、部署等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由此,中软国际希望通过华为软件开发云,将公司软件工程能力向软件生态圈释放,从而完成从软件服务,到软件工程能力输出的转型。
陆空部队协同
但何为软件生态圈?又如何释放?中国有资质认证的系统集成商约5000家,软件企业3~5万家,软件工程师600万~800万人,加之2000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此群体基本构成了中国软件生态圈。而向软件生态圈释放工程能力,则可提高伙伴综合水平,提升其获客能力。
当然,问题也由此而来,华为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中软国际也是国内最具实力的软件服务、软件工程企业。两者合作,均以能力输出为主要方向,然,以何种模式合作?
其实,所谓基于公有云的软件工程能力输出,也属典型O2O模式,若登云者,必先入地,即必然涉及合作伙伴的大规模“地推”协同工作。
由此,中软国际的能力得以衔接。目前,中软国际已在全国建立18个软件基地,其中西安为万人基地,南京、深圳等基地,也已储备近万名研发工程师。“华为以‘工具’为载体进行软件能力输出,但工具也必须配以服务,或与最佳实践相结合,中软国际就是最佳实践。从上市至今,中软国际业绩增长113倍,与华为合作十年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业绩证明了公司的能力。” 中软国际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陈宇红说:“现阶段,华为云还必须需要依靠陆空部队协同,但未来随着平台的趋于成熟,中软国际也许将成为华为空间部队的一个兵种。”
解放号解放了谁?
再来分析中软国际的解放号。作为中软国际的核心战略业务,IT软件众包业务的载体,解放号的目标是解放IT产业生产力。截止2016年底,解放号已入驻超过18万名开发工程师、1000多个开发团队和3000多家接包企业,发包企业超过2万家,发包总金额超8亿元。
有意思的是,陈宇红也是解放号的用户之一。几天前,其自掏腰包1万元,在解放号中定制了一款每天都能分享快乐的软件,河南某软件企业接单应标。“IT需求不是在萎缩,只是在变形,而且在变形中放大。中软国际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IT,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定制的软件,甚至基于定制软件,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商业盈利模式。” 陈宇红说。
此次HC2017期间,中软国际解放号总裁童强与甲壳虫科技总经理秦东也联袂讲解了基于华为云,解放号为软件开发产业带来的改变。甲壳虫是一家专注于环卫和资源领域的方案商,得益于中软国际在解放号中注入的生态资源、复用代码资源,也得益于华为软件开发云提供的标准化管理工具、管理流程、项目管理。甲壳虫改变了其软件开发模式,以敏捷开发应对了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由此,华为云对于解放号能力释放的模型已经较为清晰,而对于解放号未来的发展,陈宇红认为,此前解放号为线上模式,但随着与华为云的沟通和合作,一方面,解放号将从线上,升级到云上,进一步增加软件工程能力注入,进一步增强软件分包流程标准化;而另一方面,中软国际也将加大“地推”力度,结合各地软件基地的服务能力,建设“云上软件园”。
解决方案能力就是生态圈能力
再来看一下中软国际与华为云在行业解决方案方面的协同。其实,行业解决方案看似叫好,但并不叫座。在此之前,中国方案商群体普遍存在“过度消费客户”问题,但此问题的苦衷是,项目前期获客成本过高,而由此也导致,方案商希望通吃客户所有需求,不管自身是否擅长,也不管此需求是否是当务之急。
而基于公有云的生态模式,将改变此前的诸多诟病。分析此间的合作逻辑,平台一旦建立,生态一旦成熟,获客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但关键一环,生态中需要承上启下者。举例说明,今后或许将不存在什么“领先的行业方案商”,任何行业都将被切分为无数细分应用场景,每家方案商都有自身擅长的领域。
由此,公有云平台对接的不是某一行业,而是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场景,而衔接平台与场景的,正是中软国际这样的同舟共济级合作伙伴。目前,中软国际、华为已与昆山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服务江苏昆山2000家制造企业。中软国际和华为联合研发PaaS平台,提供产品及企业诊断云服务。而在此平台中,已形成“1+1+N”的生态模式,华为+中软国际+ISV,能力直达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软国际通过收购美国Catapult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平台的运营能力,例如组织、运营工程师社区,以影响企业决策;再例如,帮助行业方案商进行应用系统迁移、进行复杂系统系统对接。在此方面,Catapult公司具有8年以上的云服务运营经验,可极大地增强“1+1+N”生态圈的活力。
输出企业文化
最后,来分析一下文化认同。当中软国际还是一家二十几人的创业公司时,其已提出“创造分享,与中国软件产业共成长。”当营销收入超过10亿元时,中软国际的目标改变为“创造分享,与中国共成长。”
对此,陈宇红表示,在中国老实的企业不容易发达,但中软国际要成为一家“老实而发达”的企业。过去30年间,只要寻求不投机,企业都能与中国发展的成长。
其实,在与华为合作十年后,最大的改变也在于此。有一点可以证明,中软国际企业文化已经由此前的“创造分享、共同成长”,延伸为“奋斗为本、成就客户、创造分享、共同成长”。非常有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韵味。
“2003年公司上市,2016年营销收入超过67亿,但我从来不认为中软国际是一家多么强大的企业。师从大师、见贤思齐。我们正在策划讲授一门课程,一门面向生态伙伴的课程:《跟着华为做软件跟着华为做企业》。”陈宇红说:“别人讲的是课本,我只讲中软国际的最佳实践,讲公司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是中软国际未来实现300亿目的根源,没有企业文化不可能支撑此目标,就不可能骆驼变狮子。”
将理想变为现实
最后说一句,中软国际是家有理想的企业,甚至可称理想化的企业,但将理想转变为现实,正是通过与华为的合作。此前十年,中软国际营销收入从3.6亿元,上升至67亿元,来自于对华为文化的认同。
但因为“战略+文化”的认同,双方合作进一步升级为同舟共济。由此,中软国际的软件工程能力、解决方案能力、生态运营协作能力得以释放。而华为云也得益于此次合作,建立了与行业用户、行业方案商沟通的平台,正是“平台+平台”,使华为、中软国际、行业方案商都找到了未来持续发展的角色和位置,也使其更为专注地帮助行业客户实现基于公有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