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中心建设中,有战略眼光的CIO不能被厂商忽悠,对每项技术和服务外包商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一专多能”的团队。
什么是具有战略眼光的CIO?CIO 在数据中心建设中要具备哪些战略眼光?近期,Gartner集团数据中心研究总监曾劭清推出了两篇文章,观点犀利,直指数据中心建设中,绿色节能、应用整合、产品选型、IT团队建设等一系列误区。针对以上观点,本刊记者约访了曾劭清。
>>曾劭清负责IT基础设施,云计算和云服务相关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用户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应用的创新以及厂商的战略,技术和市场研究。
>> 曾劭清在2 0 1 0 年1 2 月加入 Gartner集团,具有18年IT行业从业经历。在加入Gartner集团前,曾劭清分别在世纪互联集团担任企业业务和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和在思科中国工作12年,并创立了高级服务业务。
绿色不是尽力而为
当数据中心扩容时,最头痛的问题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电力瓶颈。但当数据中心运行后,恐怕电力消耗就不是CIO考虑范畴内的事了。这是一个体制管理问题,目前,国内CIO只负责 IT系统稳定运行,而缴纳电费是企业物业或后勤部门的事。因此,CIO考虑的“绿色”,更多地停留在“尽力而为”的程度,只是局限于在产品采购选型时,关注一下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指标。曾劭清认为,应该将数据中心能源支出成本计入CIO的KPI考核范畴内,以考核促进CIO,提高每瓦特电力所支持的计算能力。
看一下国外的经验,1992年美国 EPA将“能源之星”做为一项自愿性标志项目推出,目的是确认能源高利用率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是一项“自愿式”的评测,但美国大多数数据中心都以拥有“能源之星”标志为荣。而在国内,还缺少类似的评测机构和标志。曾劭清说:“因为不计入个人KPI考核指标,国内CIO缺少在这方面投入的动力。”
谈到绿色节能,还有一个误区不能不提。能源成本不计入CIO个人KPI 考核指标,但IT设备购买成本支出肯定是考核的重要方面之一。正因如此, CIO宁可延长旧有设备的折旧淘汰周期(即使这些设备已经成为数据中心中的 “电老虎”),也不愿购买新的、更节能的设备。曾劭清说:“Gartner进行了相关的计算,以x86双路服务器为例,三年折旧周期中消耗的电能总成本(包括IT和制冷消耗的电能),要高于购买一台新服务器的成本支出,因此Gartner 建议,每三年进行一次设备更新,这样更有利于数据中心整体成本降低。”
还有一种做法也不一定值得提倡。由于未来国内电力供应还将持续紧张,受“云模式”发展和数据中心能耗影响,大型数据中心将倾向于在中高纬度地区部署,解决数据中心节能和能源跨区传输问题。例如,鄂尔多斯、哈尔滨等地都在建设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对此曾劭清表达了一些顾虑,国外确实有在中高纬度地区建立数据中心的趋势,这种做法的优势是,以自然风进行机房冷却,降低能源消耗,但基于国内的空气质量,还需要寻找更好的技术手段解决空气过滤问题。
优化数据中心战略
在提出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问题后,曾劭清也提出了解决方案—— 对数据中心现有架构进行优化。每个成熟的企业都有一些不敢碰的老应用系统,之所以没人敢碰,一方面这些老应用往往是企业的关键业务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IT团队人员更替,文档不完整,现在的维护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将这些应用迁移。即使进行数据中心整合,老应用还是放在原有的服务器中。曾劭清说:“要敢于对老应用下手,将其迁移到虚拟化平台中运行。只有从老应用入手,才能有效降低数据中心能源成本支出,提高计算资源使用效率。”
曾劭清强调, 虚拟化是大势所趋,“但在国内我拜访过的用户中,虚拟化程度最高的是一家中型商业银行,其已经实现50%的企业应用依靠虚拟化平台支撑,但大部分企业的虚拟化率只有10%~20%。”
同时,曾劭清认为,企业数据中心虚拟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将简单的、容易实现的应用迁移到虚拟化平台,再对更复杂的应用进行虚拟化,最后攻坚不易于虚拟化的应用,如负载高的交易型应用、高I/O的应用等。同时需要考虑每个应用需要多少内存、应用是否处理实时交易等因素,以确定不同的虚拟化决策模型,如虚拟化收缩比,即一台物理服务器可配置多少虚拟机等。
虚拟化是战略性项目
很多企业在实施服务器虚拟化项目后,发现并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效果。原因在于虚拟化不是一个项目,而是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持续2~3年,才能将应用逐渐转移到虚拟化平台上,而且需要从网络、存储、安全、应用等方面通盘考虑。
同时,曾劭清还谈到企业虚拟化方面的另一个误区,“企业实行虚拟化绝不是某一团队的事情,虚拟化属于企业战略性项目,需要CIO亲自负责,并从各团队中抽调人员,组建决策委员会,执行团队直接向CIO及委员会汇报项目进展,决策委员会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企业虚拟化项目还停留在服务器团队中执行,企业重视程度不足,信息交流不畅。”
当然,企业执行虚拟化还要求CIO 更具战略眼光,原有的采购流程是为单一业务服务,打造虚拟化平台,目的是服务于所有应用,CIO需要从战略规划的角度出发,完成设备选型。同时,在实施虚拟化之后,CIO还要考虑运营平台的重新构造,企业IT资源一旦形成虚拟池,原有竖井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必将被打破,新的运营流程需要重新摸索构建。
IT团队一专多能
当然,实现对数据中心优化,除要有一位具备战略眼光的CIO外,企业的IT团队也要做到一专多能。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概念的出现,很多厂商进行了颠覆式,甚至是破坏性的创新,以迎合产业的发展。例如思科推出了UCS统一计算平台,惠普收购了的H3C,厂商的“跨区越界”行为越来越多,产业在走向融合。即使在同一领域,也存在很多颠覆式的趋势,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面世后,x86架构服务器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cpu性能已经达到RISC服务器 CPU的80%,而前者单路CPU的价格只相当于后者的1/7-1/10,现在很多通用应用已跑在x86架构平台中。而之后究竟关键应用是否也会迁移到x86架构平台中,还要看两大阵营的博弈,也许这将是今后10年永恒的讨论话题。企业 IT团队应该随时掌握产业发展动向,因此CIO应该着力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IT 团队。
如何考虑数据中心外包
在完成现有数据中心的改造、优化后,如果还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CIO可以考虑数据中心外包。曾劭清说:“站在CIO的角度,需要不断评估,市场中有没有成熟的外包供应商,将类似于邮件系统等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以达到将IT团队的精力聚焦在企业核心业务上的目的。”但同时,曾劭清也提出了担心,“现在国内所谓的数据中心外包,还停留在租售机柜空间,IT业务级外包服务商还不成熟,我也不建议企业将应用交由现在的所谓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商。”
CIO要有自己的学习渠道
最后,曾劭清还提出,不要“轻信”与厂商的战略关系。现在做一位称职的CIO确实不容易,需要了解不同的产业发展趋势,需要跟踪不同产品、技术的最新动态。但问题在于, CIO的学习渠道不能单纯依赖于IT厂商。在商言商,任何厂商设计出的解决方案都有很强的自身目的倾向性,例如,对于同样的产业趋势,有些厂商希望尽量加快这一趋势的演进过程,而有些厂商则希望尽量延缓这一过程,以保护其固有市场,这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没有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你要求A、B、C不同的厂商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但他们也有些目的是共同的。
曾劭清建议,企业CIO需要有自己中立的学习渠道,引入第三方咨询和研究机构,了解哪些技术还处于概念阶段,哪些技术已适合实际应用,以避免落入技术陷阱。“企业IT团队要具备相应的集成能力,增强系统规划能力,知道在系统的某一环节,选择性能最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