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自身的特点,使得企业在其上开展营销 活动变得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
社会化媒体的粗放式运营问题暴露得愈发明显,从几年前的开心网、校内网,到目前的微博,无一能够摆脱粗放式营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事营销领域的运营团队也在寻找用户可接受的“平衡点”,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轰炸”与活跃度之间似乎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改变过往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粗放式运作,如何强化沟通而弱化信息高频次推送,以及如何提升用户的活跃度、粘性。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将直接影响到新兴的微信领域。
企业使用微信平台的目的无外乎提升品牌露出度、与消费者紧密沟通、实时信息传递,以及可能存在的危机公关处理等。再有,基于微信平台“强关系”特点,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解决客户关系管理的平台,并且在沟通的及时性、时效性、私密性、互动性方面都有先天优势。
不过,需要看到,目前的微信平台尚处于改进阶段,甚至没有之前各微博平台的测试版利于营销推广。这可能出于三方面原因:其一,微信平台自身“单对多发布”、“单对单互动”的特色决定;其二,营销功能尚在开发改进之中,平台运营方依然在探索盈利模式;其三,微信运营方并不想利用这一平台盈利,只是希望提供一种高用户粘性的社会化互动平台。
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平台本身——变化迅速和发展不确定性强,是社会化媒体平台难以避免的现实问题——顺势而动调整营销策略即可。在调整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就是自身定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自传播能力较差,这点从尚未从微信平台爆出过任何有影响力的负面事件即可见。基于此,企业的账号维护压力将变得很大,因为原本依靠用户自身传播即可解决的问题,全部都需要企业逐个解决,这对企业公众账号的应答速度有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旦应答速度不理想,原本优势的“强关系”因素也就会变为掣肘,会让用户的不满情绪迅速加重。
定向发布能力的强大,决定了微信在营销领域商业化运作的可能,可随之而来的巨大维护压力使这一平台的规模化运作难度陡增。与此同时,基于以上特点的互动创意活动形式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微博中分享获奖的基本形式在微信平台中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单通道沟通方式又让品牌曝光的价值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来看,回复参与抽奖或与微博平台互动使用成为了较主流的方式,不过正如微博之初的“@三个好友”的方案一样,公众的审美疲劳迅速来临。相对来说,具备实体店面的品牌商开展的微信会员卡、LBS等应用对开展O2O业务倒是能够起到一定即时效果。不过即使是这样,因为能够带来持续新鲜度的活动很少,保持用户长时间关注的难度同样很大。
有些企业试图使用微博中已经广为采用的意见领袖发起活动的推广方式进行微信推广,至少到目前为止,微信平台的意见领袖体系依然没有建立的迹象,何况微信平台运营方也没有鼓励意见领袖产生的政策出台,且对部分试图成为“草根大号”的账号进行严格的内容管理。即使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意见领袖,碍于自传播能力限制,微信平台的信息承载力很难与微博平台相比。
从单纯的营销角度来讲,如何制定KPI始终没有定论,无法数据量化使企业自身和第三方服务商均面临项目推进中的现实困难,这就成为了企业开展微信营销中最先遇到,也是最现实的一个问题。
自从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后,谁先“吃螃蟹”始终不是问题,甚至已经形成争先恐后的氛围。但不同平台均存在不同的营销难点——没有包治百病的“仙丹”,可也没有完全无用的营销平台。企业抱定一个平台使用固然不可取,可喜新厌旧更无助益,立足自身需求的搭配使用,才能把这些潜力巨大的营销平台用好、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