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信息化领域,农业却是个地道的小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小,大方案商对农业的投入非常有限,专业农业方案商则规模偏小。
近年来,情况似乎有了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鼓励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推行城乡一体化、取消二元户口体制——农业信息化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迹象。前不久,神州数码以7亿元收购了年营业额仅2000多万的农业行业方案商——中农信达,更拉响了抢滩农业信息化的号角。
农业信息化程度仍低
相比其他行业,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反过来,也正因为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农业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阴影。
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专注于农业的方案商之一。2001年6月,该公司由北京农林科学院和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投资组建。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宝祝告诉《商业伙伴》记者,派得伟业一成立就从事农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业务,但农业用户一开始认识不到信息化的价值,尤其是软件的价值。同时,由于农业是一家一户地经营,产业化程度很低,因此标准化的程度就非常低。这导致农业信息化软件的通用性差,定制开发多,公司规模难以扩大。
为此,派得伟业后来将业务领域做了延伸,开发了一些农业科技设备,比如种子检测设备、药物残留分析仪器、环境信息采集设备等。但杨宝祝说,这导致公司业务范围比较散,未来还是希望能够逐步收缩,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宝祝
成都万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物联网网关开发的公司。今年3月,该公司与英特尔合作开发了农业物联网网关,已经在山东等地得到了应用,使农业生产逐渐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
该公司技术总监孔玮表示,农业应用在公司业务中所占比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万创目前有50多人在从事物联网相关业务,但主要侧重在商用车、环保、能源监控等方面。他认为,农民习惯了原有的生产耕种方式,对信息化需求不是刚性的,资金投入也很有限。
有望赢来转折性增长
孔玮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大家普遍认为农业的信息化需求不高,市场规模较小。这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然而,从去年开始,情况有了变化。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业的企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这不仅为农业改革吹响了号角,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提供了契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文件,又明确了要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固化到农户,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与改革。
东华软件公司智慧城市与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雷扬,在农业信息化领域浸淫多年,2008年开始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011年又从事农特产品的电子商务业务。他认为,目前农业信息化有明显的加速迹象,很快将出现大规模、纵深式的应用,实现超常规的爆发式增长。
雷扬认为,工业品目前已经生产过剩,未来只能是进一步创新和提升质量,发展空间有限。我国的农产品则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需要大量进口,而食品安全问题尤其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靠技术手段。
东华软件公司智慧城市与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雷扬
杨宝祝也认同农业信息化正在加速的观点。但他认为,这不是某种因素导致的突变,而是随着政府投入和农民需求的增加,市场逐步成长的结果,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杨宝祝认为,目前的农业信息化项目还多是由政府买单,农民只是受益者。这不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状况。未来随着土地流转的落实,土地逐渐集中在大户手中,形成规模化种植,才能形成真正的农业信息化市场——由受益者来买单。而这个过程的快慢,取决于政策落实的情况。对此,他持乐观的态度,“既然政策已定,趋势就不会改变”。
热点向流通环节转移
IBM全球服务中心快消品和零售事业部总监马英宝是智慧农业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他向《商业伙伴》记者介绍说,去年的农业信息化很热,但实际落地的情况没有想象中得那么好,“有点儿失望”。不过,他认为,这也是好事情,说明大家不那么浮躁,尤其是政府的作风更踏实了。各级政府不再只是为了短期政绩而上马项目,而是更加注重实效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农业方案商应该具备的能力。他很看好农业信息化的未来前景,认为明年的机会就会非常多。
马英宝介绍说,去年的农业信息化讨论主要集中在集约化种植和养殖等领域,但这一市场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缺少有效的解决方案,也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农业信息化的热点,正在从农业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转移,包括配送、零售等。
IBM全球服务中心快消品和零售事业部总监马英宝
东华软件雷扬的观点,与马英宝非常相似。他认为,全程电子商务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推手。
雷扬所说的全程是包括上游的农耕物质采购(如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中游的种植和养殖,下游的农产品流通。他认为,中间的种植养殖环节最容易实现信息化,但是价值不大,投入产出回报差——没有技术手段,农民也照样可以种粮食。而下游的流通环节则不同,要想解决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有追踪溯源系统,而这只能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实现,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无能为力。
目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都已经加入到农产品流通领域中来,其中还有不少进一步深入到上游的生产环节。雷扬认为,这将改变农业生产的格局,逐步打破小农模式,朝产业化的方向前进。
基础产业需要专业化方案商
尽管农业信息化在向上下游延伸,但在基础农业方面,也并非没有作为。种植和养殖环节,对农业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是专业性方案商的天然领地。
派得伟业董事长杨宝祝说,农业具有开放式、多变性、有生命的特点,因此对信息化技术有特别的需求。而且,我国农业从业者出现老化的迹象,从业人员素质下降,但社会对农业的要求却在提升,这就需要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也是典型的高寒地区,水稻产量与浸种、催芽、育秧等环节紧密相关。过去一家一户的催芽,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不稳定,还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2011年以来,派得伟业在当地建设了50多个智能化水稻催芽车间,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水稻浸种催芽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仅该项目的建设,派得伟业每年收入即达数千万元。
在山东东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派得伟业则建设了温室环境测控系统,覆盖6栋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温室。主要使用了无线温室智能控制器、无线传感器、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墒情监测站、中央控制系统等设备。
杨宝祝强调说,不懂农业就做不了农业信息化。派得伟业的140名员工中很多是农业技术出身,杨宝祝本人也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2013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为70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3亿元。
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农业信息化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两者是天生的伴侣关系。因此,不少方案商的农业信息化业务属于物联网部门。
在种植业,通过利用各类传感器,生产者可以不间断地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如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光照度等各种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这些数据由通信网络传送到远端,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再产生实时控制的动作,形成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的闭环操作。
除了物联网技术,其他热门技术,比如云计算、移动、大数据等在农业也有非常好的应用。IBM马英宝认为,云计算所具有的低成本特性,非常适合农业,因为农业的利润比较低,无法承受自建系统的庞大支出。同时,农业的工作环境多在室外,通过移动终端采集和录入数据,通过无线技术传输,也是非常普遍的应用。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预测,则离不开大数据技术。
应该说,这些新技术不仅在农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催化剂,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科技水平。
当然,相比技术,国家政策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更大。农业方案商普遍希望政府的农业政策能够尽快出台。这不是指政府给农业或农业信息化更多补贴和投入,而是加快农业改革步伐,使其走上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市场化所带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对于农业信息化是真正的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