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而农业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也会推动信息技术的采用。
>>要做好农业信息化,方案商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战略能力,整合能力,技术能力。 |
今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并且着重关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问题。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文件表示鼓励农业的企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并为此提供大量支持。
显然,农业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热门的产业领域之一。除了将吸引资本的关注,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IT也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可望提速。
规模化带来IT应用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也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产业,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信息化在过去20年里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的信息化投入很少,远没有形成规模,国内也没有方案商专注农业领域,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农产品流通体系、高端养殖等领域。而在最最基础的种植业,信息化应用则更少。这跟我国种植业的规模小有很大关系。
由于承包到户,农田被划分成很小的小块,无法规模化经营,也难以采用信息技术。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希望以此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
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种植就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信息技术也成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必备条件。
农业信息化起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表示要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IBM成长型企业服务线销售总监、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负责人马英宝介绍说,目前国内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并且拥有了成功的应用案例。
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通过掌握农业科技信息,农民提升了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在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养殖业,通过卫星定位和RFID技术,对畜群的放牧、饲养、产奶、繁殖等全过程进行管理。
在种植业,物联网技术则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对自然环境、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为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马英宝举例说,有一家拥有2500亩土地的现代化农场,就采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细化种植。比如,每种蔬菜什么时间施什么肥、要保持什么湿度、什么时间保留几片叶子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实现了标准化操作。这些仅仅通过人工是无法做到的,而通过IT则可以实现系统管理,提高了产量,保证了经济效益。
IT企业投身农业
现代农业的光明发展前景,早已引起了很多IT企业的重视。比如联想、网易等都直接投资于农业生产领域,从事种植和养殖业务。阿里巴巴则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大做文章——将阿里B2B从事农产品批发;在淘宝网推出有机频道,打造生态农业服务链;在农村部署物流网点等等。
IBM等IT企业则投身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之中。马英宝说,信息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好处是:降低生产成本、树立农业品牌。
降低成本,是因为信息化带来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产量。树立品牌,则是因为信息化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变得透明、可追踪,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马英宝说,未来会建立预售制度。通过产品预售,农民没必要等收获了才销售,而是在种植时就把产品卖出去了,这可以大大降低生产风险。而预售系统的建设,必须由IT来实现。
此外,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都离不开IT的支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IBM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马英宝认为,要想做好农业信息化,方案商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战略能力,要能从战略高度分析研究农业的发展趋势;二是整合能力,要能整合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三是技术能力,要有专业人才,有解决方案,有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