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进入“门槛”很低,甚至可以看作“无门槛”——企业开通账号、进行基础设置、了解基本操作和规则,即可完成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基本工作。即使是一些营销技巧,也因社会化媒体自身的分享精神而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可操作。不过,经验终归是别人的,企业唯有实操才会得出自己的结果,何况学来的经验也不免有一些偏颇和误导之处。在大量的意见和观点之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问题需要企业注意。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媒体平台都适合。
微博、微信、人人网、论坛、百度贴吧,好像落下哪个平台没开展工作都是损失。姑且不说这些平台是否都适合企业自身,单就资源投入来说,这样分散投入方式也并不可取。企业需要了解每个社会化媒体平台本身的特点和用户构成,即进行初步的用户行为习惯分析,这样才能清晰了解到哪个平台与
自身企业的用户构成最接近,有的放矢才能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些尝试,不过这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为了更好地匹配自身的
营销推广需求。
其二,大量覆盖热点关键词。这样的做法对于
品牌海量曝光是有一定好处的,不过精准性不足是突出缺陷。采用这种营销方式的企业通常看中品牌的露出频次和露出总量。相对来说,这种方式更加
适合快速消费品和大众类产品。此外,这种营销方式的先决条件,是热点关键词会成为热搜关键词,遗憾的是,热点词和热搜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甚
至存在很大差异性。显然,不考虑自身企业需求和平台热点的具体情况,简单大量覆盖热点关键词的方式并不可取。
其三,机器人发布成为常态。在社会化媒体
营销这一领域,企业核心的工作无外乎平台选择和内容输出两部分,一旦选定了营销平台,那么大量的内容输出就成为必然。不过,在内容输出的过程
中,很多企业往往并不重视,甚至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资源消耗长期使用机器人进行定时、多平台发布。的确,这样的方式可以大量节省人工和时间,不过,依据不同平台的用户偏好、热点时段进行内容定制和分时发布,才是一家成熟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的企业真正该做的——至少企业应该做到
一点,即使偶尔的敷衍,也不要做得那么明显。
其四,企业平台个人化和过度化。
将社会化媒体的企业账号逐渐个人化,是很多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者会使用企业账号发布个人信息,这在专业性和对关注者负责的角度均有缺失,应绝对避免。而企业账号过度专业化,则是问题的另一面,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技术研发型企业和产品制造型企业,过多的技术介绍和相当严谨的风格会很快造成丧失用户亲和力。毕竟,人们关注企业官方账号并不是喜欢企业的Logo、Slogan或企业形象色,他们更愿意欣赏一个“人”。通过人性化的沟通和互动彰显品牌的个性,人们看到你的品牌的可爱之处,自然会主动和你贴合在一起——充满人性化的沟通环境要远好于死板的、乏味的用户关系。
其五,不回复负面评论。
为了保护品牌形象,很多企业选择对负面反馈避而不谈的方式,可古人就教过我们掩耳盗铃这个典故——问题不会因为企业的忽视而自动消沉,如果负面问题足够严重,那么不需太久,负面评论就会走向失控,企业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在遇到负面评论时,企业需要正面承认错误,并告诉大家将如何解决问题。一个简单而及时的反应,实际上可以把愤怒的贬低者转变为欣赏你业务推广能力的粉丝——企业不需要认为自己是幸运儿,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化媒体用户来说,宽容是他们的普遍个性。至少,及时而诚恳地处理好负面评论,会提升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只要处理得当,“转危为机”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