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被“200公里猪”刷屏了。其来源就是下面这张图。
在“云栖大会·上海峰会”现场,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用了一个AI养猪的例子,来发布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
在这个养猪的案例中,ET农业大脑会监督小猪运动,检测小猪跑步的路径、时间和频率——只有跑满200公里以上,才是一只合格的出栏小猪。因此,胡晓明说,“未来猪肉新标准是:从200斤猪到200公里猪”。
ET农业大脑是阿里云AT战略的有一次落地。2016年,阿里云推出了ET城市大脑,去年又先后推出了ET工业大脑、ET环境大脑、ET航空大脑,此次,阿里云把人工智能这一最“尖端”的技术,引入到了最“传统”的农业领域。
然而,ET农业大脑将改变的不只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还有被认为是贫瘠之地的农村信息化市场,未来将有更多方案商,以全新的模式,进入到农业领域中来。
ET农业大脑的场景化应用
产业AI,是阿里云坚持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ET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实现现代化生产,给农民以更高的回报。
按照阿里云的一贯调性,ET农业大脑同样没有宏大战略铺陈和框架方案描述,都是具体落地的实际应用案例。据介绍,ET农业大脑已应用于生猪养殖、苹果及甜瓜种植,具备了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未来还将很快在石榴、生菜种植中落地。
胡晓明提到的养猪案例,是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合作推出的,帮助这家国内养殖龙头企业迈出了用人工智能养猪的第一步。
在特驱集团的养猪场,铺设了有ET农业大脑加持的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每一头生猪都有自己的档案,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轨迹、免疫情况等,这些数据可用于分析行为特征、料肉比等。同时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可通过猪的体温、咳嗽、叫声等作判断是否患病,预警疫情。
这样,通过ET农业大脑,可以准确地知道每一头猪的运动量,公里数可以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在猪肉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母猪每年的生殖能力也提升了3头,而死亡淘汰率则降低了3%,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
ET农业大脑的类似应用场景还包括:在海升集团,ET农业大脑建立起一整套知识库,指导果农播种、施肥和耕作,提供最优决策,为果园节省每年2000万成本;在陕西阎良国强合作社,ET农业大脑对甜瓜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确保瓜农按照标准化手册操作,不打激素,普通甜瓜售价仅1元一斤,但有技术含量的国强甜瓜可以卖到3元一斤。
B2B2C的农业信息化模式
上述应用场景,给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希望。然而,ET农业大脑,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农业,还包括我们这些农业信息化的从业者,将会带来全新的市场机会和业务模式。
我们都知道,在各大行业中,农业一直是信息化的贫瘠之地。传统农业由于的低效率、低附加值的运作模式,无力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投入。从事农业的方案商数量也非常稀少,为数不多的几家,也都限于物联网等个别领域,营业规模非常小。
即使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农户规模很小、信息化水平低,仍然无法成为IT市场的主流采购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胡晓明介绍说,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不是简单地提供给农户,而是采用B2B2C的业务模式——阿里云的直接客户是特驱集团、蒙牛、海升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它们来付费采购,然后提供给农民,农民则免费使用。
这样,农户的负担就会减轻,但仍然能够通过掌握科技而获益,与规模化的农业企业一起分享技术带来的增值。
回到农业方案商这个话题。缺乏有实力的农业方案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项目式的信息化过于沉重,不适合农业这样的分散式产业。而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形成了全新的业务模式。
胡晓明说,阿里云很期待能够与方案商一起开拓农业市场,服务农业客户。他表示,阿里云将自己定位于平台型公司,希望能够把阿里云的能力通过API传递给合作伙伴,由合作伙伴转换成应用软件提供给客户。目前,阿里云先行推出一些场景化的应用,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效果,一旦有更多方案商进入农业领域,阿里云就会退下来,而把应用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方案商涉足农业市场,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升级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