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正在发生,物联网已经“平行”存在于传统电力网络的“发、输、变、配、用”等环节。当然,也许物联网永远不可能推动发电机,但其却在点亮每一盏城市路灯;物联网也不可能承载电力传输,但其却在取代“当当”的敲门声,现实远程抄表计费。
低延时需要边缘计算
而此改变的关键就是边缘计算。简单解释,边缘计算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由此,部分计算压力可以不必再传递至数据中心,而被分担于网络边缘,部分隐私数据也可存储于本地、分析处理于本地,而不必再冒着风险进行远端传输。
边缘计算“孪生”于云计算、物联网,正在成为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基于以上技术特征,其更适用于低延时、安全隐私的应用场景,例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电力、智慧照明、智慧电梯等企业级应用,以及VR/AR、自动驾驶等个人应用场景。
究其产生背景,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的普及密切相关。最保守的统计,到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380亿台,也有机构预测将超过500亿台。但不管如何,海量的设备接入,将催生海量数据的产生。
举例说明,一台5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每天产生100G以上数据;GE发动机监控系统每天将获取超过1PB数据。但如此海量的数据,尤其是高频数据,并非都必须传递至云端进行计算,网络边缘的计算、存储能力,将提升应用系统响应能力,降低安全隐私风险。
边缘计算全面渗透电力应用
此为边缘计算产生的背景,而聚焦电力能源行业,边缘计算正在全面渗透进入电力“发、输、变、配、用”的全业务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照明、智能电表等场景领域。
举例说明。在发电、输电、变电领域,边缘计算正在有效提升电网运营管理效率。智能电网是一个虚拟网络,它可以应用边缘计算对物理电网进行一系列管理和操作,包括电力负载平衡控制、清洁能源控制、电力节点控制、安全保护等。而能源负载平衡的应用就运行在网络的边缘上,例如智能电表和微电网等。边缘计算设备可实时监测、实时控制电网的运行状态,以达到负载均衡和节能的目的。
而在配电和用电领域,边缘计算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KEJA Electric是一家尼日利亚的的配电公司。该公司通过部署华为智能抄表解决方案,日抄表成功率达到100%,实现抄表业务的实时双向通信,线损从45%降低到14%,缴费用户增加,电费回收大幅提升,资金回笼周期从3~4个月降为0个月。同时,用户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再如智慧照明,或称智慧路灯。全球有10亿盏路灯,传统照明能耗巨大,运维管理成本高,能源浪费严重,不符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潮流。而在边缘计算为基础的捷克路灯改造项目中,节能效率达到80%,运营成本降低90%。同时,当路灯发生故障时,也能够即时反馈,快速进行维护。
边缘计算需要生态圈支撑
当然,还有生态。一项技术从产生,到应用普及,皆需成熟的生态体系支撑。依照定义,边缘计算是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其生态体系也就涉及架构、标准、芯片、设备、平台、应用等,需要多方组织和企业的参与。
正是由此背景,2016年12月,由华为、英特尔、ARM、软通动力,以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成立了边缘计算产业联盟。该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为62家,一年之后,已发展至近140家。而聚焦电力能源领域,软通动力、三思、朗新、中软等公司均有较深积累。其中,华为、软通动力和三思联合打造了智慧路灯解决方案。而朗新、中软也先后发布了其电力智能抄表解决方案。
最后说一句:265年前的雷雨之夜,一只风筝被放上天空。由此,本杰明·富兰克林证明了电力不是“上帝的怒火”,而是推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动力。而265年之后,信息技术也在反哺电力行业发展。边缘计算与物联网、云计算的协同,正在使电力设备维护可以预测;电网运行状态可以实时监测控制;城市路灯变得更加智能,抄写电表也终将可以足不出户。